(原标题:宁波银行业绩增长连年放缓场外股票配资杠杆,行业地位难保)
编辑 | 虞尔湖
出品 | 潮起网「于见专栏」
在银行业的激烈竞争格局中,宁波银行曾凭借出色的业绩表现和稳健的发展态势,被誉为“城商行之王”,成为众多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。
2024年11月,21世纪金融研究院发布了《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报告2024》,在“中国银行业竞争力100强排行榜”榜单上,宁波银行竞争力位列全国银行第十位,在城商行中排名第一。由此可见,宁波银行可谓是城市商业银行中的一匹黑马,行业竞争力不言而喻。
然而,近年来,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,宁波银行正面临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危机与挑战,昔日的辉煌似乎正逐渐褪去,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担忧。
业绩增速放缓,盈利能力承压
从宁波银行历年财报数据来看,其业绩增速放缓的趋势愈发明显。2021-2024年,该行营收分别为同527.74 亿元、578.79 亿元、615.85 亿元、666.31 亿元,同比增速分别为28.37%、9.67%、6.40%、8.19%,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5.46 亿元、230.75 亿元、255.35 亿元、271.27 亿元,同比增速分别为29.87%、18.05%、10.66%、6.23%。
这组数据如同一条下滑的曲线,直观展现出宁波银行发展势头的变化。2021年,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增速均接近 30%,处于高速增长阶段,然而此后增速逐年大幅下降,尤其是2024年,净利润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。
尽管2024年营收增速小幅回升至8.19%,但相较于2021年的峰值已大幅下滑,这清晰地反映出宁波银行整体增长动能的衰减,其在市场竞争中维持高速增长的难度不断加大。
横向对比来看,宁波银行的业绩表现明显逊色于部分同业银行。据江苏银行2024年度业绩快报显示,其营业收入为808.15亿元,同比增长 8.78%;营业利润413.06亿元,增长6.59%;利润总额 412.68 亿元,增长 6.65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8.43亿元,增长10.76%。
由此可见,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增速,江苏银行均优于宁波银行,在市场竞争中展现出更强的发展活力。而据此前南京银行公布的业绩快报,其实现营业收入 502.71 亿元,同比增长 11.32%;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01.77 亿元,同比增长 9.05%。南京银行的核心业绩指标同样优于宁波银行,这进一步凸显出宁波银行在城商行竞争中的不利地位,若不能及时调整策略,可能会与同业的差距进一步拉大。
对于银企来说,净息差和净利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盈利能力。而宁波银行的净息差和净利差收窄,却成为其关键制约因素。
公开数据显示,2024年宁波银行净息差为1.86%,同比下降2个基点;净利差为1.91%,同比下降10个基点。
而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,据金融监管总局公开数据,2024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净息差1.54%,同比下降19个基点。虽然这一降幅小于行业平均水平。但是仍反映出有效信贷需求不足、市场利率下行以及存量按揭贷款重定价的持续影响。
据媒体报道,2024年LPR(贷款市场报价利率)多次下调,5年期累计降幅达60个基点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净息差收窄,宁波银行通过“存贷两旺”策略实现了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17.3%,垫款规模同比增长17.83%至1.48万亿元,客户存款规模同比增长17.24%至1.84万亿元,但这一增长模式能否持续,或将受制于资产质量和负债成本的双重压力。
零售业务风险凸显,资产质量堪忧
据了解,宁波银行长期以来大力推进零售转型,零售业务在其业务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。但2024年财报显示,其个人贷款业务利润总额仅为33.74亿元,同比下滑30%,创近10年最大跌幅。这也意味着,宁波银行零售转型出师不利。
据分析,宁波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上升是主要原因,2024年该行个人贷款不良率为1.68%,较2023年增长0.18个百分点,显著高于其他头部城商行。例如,2024年末,江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0.89%,而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则为0.83%。
细分来看,宁波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尤为突出。据其半年报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6月底,宁波银行的个人贷款不良余额高达87.60亿元,不良率达到了1.67%。其中,个人消费贷款的不良余额是51.92亿元,不良率1.56%;个体经营贷款的不良余额是30.13亿元,不良率更是高达3.04%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个人消费贷在宁波银行的零售贷款中占比较高,高水平的贷款不良率,也预示着其零售风险明显增加,通过其个人不良贷款中,消费贷占比达51.02%的数据,也能窥见一二。
实际上,零售业务利润下降,几乎是行业普遍现象,与行业趋也势密切相关。2024年,多家上市银行零售业务利润普遍下滑。例如,渤海银行的个人消费贷不良率,就曾飙升至12.37%。
宁波银行的零售风险既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。例如居民负债率上升、消费贷违约率增加等,都会导致其不良贷款规模,以及贷款不良率抬头。
与此同时,这也与宁波银行激进的消费金融扩张策略相关。例如,2024年10月,宁波银行以0.36折甩卖5.74亿元个人不良贷款,涉及2万余户借款人,平均逾期天数达835天,凸显零售资产质量恶化。除此此外,该行消费贷利率一度低于3%,加剧了息差收窄和风险积累。
宁波银行大力押注零售业务,通过低门槛信用贷快速扩张规模,最直接的影响,便是其客户资质有所劣化,共债风险不断积累。
与此同时,市场利率下行、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以及存量按揭调价等客观因素,也对其零售业务收益造成冲击,个人贷款平均收益率从2020年的7.79%降至5.76%。
而在风控方面,虽标榜金融科技赋能,但从拨备覆盖率骤降、迁徙率预警失效以及科技投入数据存疑等情况来看,其风控体系并未有效抵御风险。
宁波银行零售业务风险凸显,资产质量承压的现状,不仅对其自身业绩产生负面影响,也为其他银行在零售业务布局与风险管理上敲响了警钟。而宁波银行的盈利能力,也因为其重仓零售业务的市场表现不及预期、贷款不良率又居高不下,而面临极大的挑战。此外,其资产质量也十分堪忧,发展风险也不容忽视。
由此可见,宁波银行未来或许需要重新审视零售业务策略,强化风险管理与客户资质审核,提升风控能力,以改善资产质量,应对零售业务转型突破的压力。
合规内控存隐患,监管处罚不断
在合规经营方面,宁波银行近年来表现欠佳,甚至多次收到监管罚单。据媒体报道,2024年11月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对其开出120万元罚单,直指“异地非持牌机构整改不到位、信贷业务管理漏洞、客户识别机制失灵”三项违规,两名中层管理人员被警告。
全年累计六次受罚,罚单金额超过570万元,涉及信贷资金违规挪用、数据报送失真等问题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是宁波银行今年收到的第二张百万大罚单,也是第六张罚单。宁波银行也多次因为违法违规问题被行政处罚。
例如,2024年6月初,宁波银行绍兴分行因固定资产贷款管理违反审慎经营规则、项目贷款发放管理严重不审慎、贷款“三查”不到位等问题,被绍兴金融监管分局处以罚款165万元处罚。
同月,宁波银行被查获“违规置换已核销贷款”和“授信准入管理不到位”的违法违规行为。宁波金融监管局对该行处以罚款65万元处罚,对该行时任网络银行部副总经理许建明处以警告处罚。时隔两月后的2024年8月,杭州分行又因理财销售违规被罚款70万元。
图源: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截图
回顾2021-2024年,该行累计罚款金额达数千万元,违规行为涉及基层员工甚至高级管理人员,暴露出内部管理的系统性漏洞。这些处罚不仅影响市场形象,还可能触发监管评级下调,增加融资成本。例如,2023年底该行曾因同类问题被罚款520万元,显示合规问题具有持续性。
结语
宁波银行的挑战既是行业共性问题的缩影,也是其自身战略选择的结果。而在利率市场化深化、监管趋严的背景下,该行或许需要以“长期主义”锚定价值创造,通过业务结构优化、数字化转型和合规体系升级,在规模、质量与效益之间寻求新的平衡。也唯有如此,宁波银行才能在银行业大分化的浪潮中重塑竞争优势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作为拥有超3万亿元资产的城商行头部玩家,宁波银行虽然面临一些眼前的发展挑战,但是依然有着扎实的基本盘场外股票配资杠杆,期待宁波银行能够一路前行、跨越障碍,始终在城商行阵营中,拥有一席之地。